在一次婚姻家庭关系的个案中,来访者A先生和自己的妈妈、妻子一起来到了咨询室,希望咨询师协助解决婆媳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婆媳关系案例。
我在之前已经通过A先生了解过这一家人的总体情况。在A先生的原生家庭里,母亲是个女强人,家里的一切事物和问题,都靠她解决。相反,父亲性格比较懦弱,没有主见。母亲虽然非常强势,但对家里的照顾非常周到,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格。同时,妻子的家庭和A先生家庭也比较相似,他们是通过自由恋爱认识的。
咨询一开始,婆媳两人就开始相互指责。婆婆诉苦说,在家里儿媳把所有的家务活都让自己的儿子干,还没好语气,即指责儿媳想做“大女人”,自己的儿子成了家中的“小男人”,成了下属,认为儿子不像个男人,没有骨气,要求儿子不跟儿媳过了。儿媳则强势回应,说自己就是“大女人”,就是这么强势,这是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自己能力强,适合在外面工作,A先生能力比不上自己,适合照顾家里,如果A先生不接受,那就离婚,认为婆婆管的太宽了。
面对妈妈和妻子的激烈争吵,A先生细声细语地表示,自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老妈,也应该照顾好自己的老婆;对妻子,自己应该能屈能伸,既然妻子有本事,就理应强势。A先生的妈妈听到这里就生气了,要求儿子和儿媳离婚。此时A先生连忙安慰母亲说“行”,而当他的妻子听到“行”后,马上说:“好,离就离”。A先生又开始哀求妻子。
看到这,大家可以感受到夹在母亲和妻子中间的A先生其实非常委屈。从先前了解的情况和三人的对话在中,我们可以看到,婆婆和儿媳有一个共同心理特点,即“强势和控制欲”,而A先生则有很明显的“服从”这个心理特点,也就是有些人口中的“小男人”“软饭男”。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孩子主要是通过“条件反射”和“模仿”来学习的。A先生“服从”的心理特点,正是来自于从小到大母亲对他过度的严格管教,以及在观察父亲与母亲的相处模式中学习到的。
在随后的咨询中,我了解到,在A先生小时候,如果不听妈妈的话,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妈妈就说自己不是个好孩子,不爱他了,将来一定会学坏,没出息。这时候,他会觉得恐惧、害怕,担心妈妈不要自己,不爱自己了。相反,自己如果听话,不顶嘴,就会被妈妈表扬,说自己是一个好孩子,懂事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是妈妈最爱的人。这时候,A先生会感到安全、有人爱。同时他通过观察发现,父母吵架的时候,只要爸爸示弱,冲突很快就平息了。A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服从”的心理特点。
那为什么A先生会找和母亲同样强势、能力强的“大女人”做妻子呢?这涉及到“舒适区”的问题。
A先生从小就习惯了被严管和服从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自己会有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由于没有机会和环境从家庭中接受“主动、负责、承担”等心理能力的培养,在他成家立业之后,只有找到与母亲相像的人做妻子,他才会觉得安全和舒适,有家的感觉。如果硬要他与一个事事依赖自己拿主意、事事要自己负责的妻子结婚,他会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就会觉得非常的不舒适。
心理特点没有好坏,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来塑造,因此,对于影响孩子心理特点的因素,除了天生的因素外,家庭的亲子模式影响最关键。
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伟翔,擅长婚姻家庭、抑郁、焦虑、恐惧、强迫和双相情感障碍咨询
本文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普及工作委员会研究院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文章摘自科普中国